开心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9|回复: 0

电影 |《野草莓》:爱抽象,也要爱具体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15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一部老电影,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野草莓》,看到浓重的心理学和原生家庭的影子。以及情感无能对亲密关系和晚年幸福造成的影响。

01

不喜人际交往,晚年孤独的伊萨克是一名成功的医生,即将接受伦德天主教大学的荣誉学位。自称是个老学究,有时对自己和身边人都相当冷酷。热爱的似乎只有科学研究,「我的生活充满辛劳,但我仍感激上苍,一开始我要赚钱糊口,晚年得以醉心于科学研究」。
在社会和亲密关系领域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在外界受人尊敬,获得荣誉学位足见事业上的成功;在足够近的关系中,比如在家人的评价里,又变成了和善的外表下,内心坚硬的人。


颁奖前一晚,伊萨克做了一个梦,梦境里空荡荡的大街上空无一人,伊萨克只看到了棺材里的自己。借着梦的象征,伊萨克教授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决定一早开车过去。在沿途经过故居,回到童年时期的野草莓地。并在旅途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伊萨克在感情领域颇为坎坷,经历了失败的初恋跟婚姻。初恋嫁给了自己的堂弟,后来的婚姻也并不幸福,妻子婚内出轨,指责他冷漠、高高在上,一副毫不在乎、无动于衷的模样。在拜访高龄的母亲时,这个家族的关系模式才初露端倪。


在儿媳玛丽安看来,这个家族的冷漠是代际传承的。从伊萨克的母亲,到伊萨克本人,再到她的丈夫,伊萨克的儿子。而后者并不想要孩子,一个觉得没人关心自己的人,自然也没有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


伊萨克在专业上颇有建树,也才华横溢。但在一个缺失情感教育的家庭里,他落了一课。冷漠麻木是对情感的压抑,或许跟他出身宗教家庭有关,为了压抑表现痛苦,但后果就是当失去感受痛苦的能力时,也同时失去了感受积极情绪的能力。



伊萨克这类人跟前段时间看过的某人格类型很相似,喜欢将精力投入抽象的事物——科学研究,而在情感方面非常疏远,以致在家人看来显得冷漠。从依恋类型来看,就是属于回避型依恋,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同作为亲密关系困难户,比较能感同身受。

02

回避型依恋

在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里,可以将依恋类型分为四类,当然每个类型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回避型的描述,关键词独立、理智,疏离、冷淡,在他人眼中,就像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然而不能仅从表面印象来判断是否属于回避型依恋,毕竟这里谈的是依恋类型,只有到很近的人际距离才会触发依恋。据一些临床观察,表面上一些在社交中游刃有余的人,Ta的情感内核仍然可能是回避的。


回避型依恋的形成容易被追溯到童年早期,和养育者之间不匹配的互动调节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回避型倾向于下意识地自我调节,所以在外人看来显得很淡定。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依恋这个现象,是靠着名为催产素与抗利尿激素的荷尔蒙运作支撑。早期的养育影响了体内催产素水平的表达。而催产素也会影响人应对压力和不安的反应。催产素的运作较活跃的人不容易感到焦虑与压力。「Carter在依恋形成的生物模型中指出,与依恋对象的身体接触或维持亲近可以引发催产素释放,而催产素可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 HPA ) 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的反应,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PNS)的反应(Carter, 1998),从而降低个体的焦虑」。这就是安全基地作用的生物学解释。
所以亲子教育中越来越注重早期的养育,在神经科学中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03

回避型依恋人格大赏:

为何会显得冷漠?说冷漠或许也不恰当,只是他们喜欢将自己的精力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在情感方面不擅长表现。

在亲密关系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沟通,只有情感上的联结才会形成依恋,衍生出真正的亲密关系。而对他们来说,情感上的缺乏对形成真正的亲密关系造成了阻碍,即使进入婚姻,大多也是假性亲密关系,就像伊萨克的婚姻并不幸福,以妻子的出轨而告终。

在人际关系领域,或许能维持表面的关系,但不会牵涉情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理性,没人情味。如伊萨克和路遇的三个年轻人、加油站的小夫妻都有比较好的外部关系。

在职业领域,如果能发挥冷静和专业度的优势,也能取得一定的职业成就。他们有时候过于将精力投入事业领域,而容易被人说成“工作狂”。可能是对情感匮乏的代偿,也可能是对情绪反应的逃避。

精神分析家南希表示某一类人群最易被吸引进入哲学、灵学、理论科学和艺术创造等行业,该类人群与回避型依恋有所重叠(《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南希·麦克威廉斯)。这可能也是哲学、艺术等领域被一般人觉得“有病”的人比较多的原因。人与人并不能相互理解。

处于高功能状态下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深刻的思考者。比如爱因斯坦,在心理学者看来也属于这类人。爱因斯坦这样说自己:
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明显缺乏接触他人和与人交流的热情,两者之间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确实是“独行侠:从未将自己的心归结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我最亲密的家人。面对他们,我一直保持距离,也一直需要独处……


经常网上看到别人引用罗翔谈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金句: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具体的人也是一种能力。
伊萨克就属于喜爱抽象的事物,因为爱具体的人对他来说很难。心理学中这叫情绪无能、爱无能。Fortunately,it can be learned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解放代理人
欢迎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开心吧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GMT+8, 2025-4-9 18:18 , Processed in 0.101684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