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出行突然解禁,旅游行业会爆发吗?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5 1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工信部毫无征兆的突发消息,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


突然发生的出行变化,引发许多人去往远方旅行的兴趣。
诸多媒体开始畅想旅游产业链的大爆发。
6月29日下午,厦门建发国旅集团副总陈连保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以植被修复作比,旅游业还处于生态性修复阶段。“一点点的植被破坏还可以采取快速移植的形式,但如果土地已经破坏到地下,就不仅是补贴或刺激可以解决问题。”
他并未直接表明旅游行业的核心资源是否遭到破坏,资本是否大规模撤离旅游行业,但从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旅游行业本身的价值逻辑没有走上正轨,那么旅游行业短暂的爆火只是临时的复苏。
同样在6月29日,旅游网站去哪儿网国际机票搜索量翻倍,达到近两年国际机票搜索量的峰值,涉及到所有地域的机票搜索量在30分钟之内上升60%,酒店搜索量翻番,火车票搜索量上涨1500%。


旅游网站同城旅行6月29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工信部发布“去星”消息半小时后,机票搜索量较前一天同时段上涨180%,酒店搜索量较前一天同时段上涨220%。
昨天,去哪儿网收到的机票预定量相较平时,北京出发的用户比前一天同时段增加135%,上海出发的用户比前一天同时段增加100%,相比前一天同时段机票预定量的热门航线前10强分别为:
上海—哈尔滨、
武汉—海口、
南宁—杭州、
济南—昆明、
海口—长沙、
南宁—成都、
广州—成都、
广州—乌鲁木齐、
青岛—哈尔滨、
三亚—长沙
6月29日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多地酒店,询问从北京前往住店的具体要求。其中,哈尔滨西站附近某酒店表示,根据当地要求,北京来的旅客一律不接待。而杭州浣纱路上的某酒店则表示,北京没有相关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消费者,均可正常入住。
6月29日晚,通过多方打听,苏州部分较小的酒店暂时不接受上海的游客,但是部分知名连锁酒店接受上海低风险街道的游客。
昨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官微就发布消息称,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开放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室内外所有A级旅游景区;7月8日起,逐步开放电影院和演出场所。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6月28日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旅游上下游产业链已经处于即将全面开放的状态,社会面逐渐趋于恢复常态,新冠对出行的影响正在逐渐放缓。
旅游行业是否会迎来报复性复苏存在疑问。
大量的用户短时间搜索目的地和出行载具,不意味着他们确定会出行,是否会大量出行,还取决于最终的出行数据。
搜索目的地仅仅是想去出行,属于内心的欲望,并非行动本身。
从出行的想法,到出行计划的规划,再到购买出行载具和相关产品,最后完成出行行为,是一个比较长的决策链条,涉及到的多方面因素较多,不确定性比较大。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真正关注的往往是准备购买产品的环节,而不是用户想不想去旅行的环节。
目前国内对入境的游客还未完全开放,仍然需要隔离和观察,对于真正计划出行的人,不太愿意花时间在隔离时间中,隔离7天不如在国内旅行。
况且国外的环境目前也在不稳定过程中,传统上,热门旅游地诸如东南亚、中东非、北美、欧洲均有爆发战争或者内部冲突的风险。
旅游公司没有开发出更高质量的玩乐服务,也没有更多的资本和技术进入该领域,这就导致出境旅游实际上仍然处于低增长或者负增长阶段,短期仍然看不到快速增长的希望。
地缘政治风险、战争风险、治安恶化风险等一系列动荡令旅游行业的境外部分惶恐不安,资金链断裂风险随时威胁所有旅游产业链的企业的安危。
国内旅游相比境外游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相对式微,从产业链角度观察国内旅游属于待开发的状态,许多富含旅游资源的区域没有优质的服务,没有性价比高且干净舒适的酒店,也没有触达灵魂的周边产品。


一方面是因为大资本并未涌入旅游行业,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整体相对萧条,旅游行业是一个在基础设施上需要加大投资的领域,也是一个强消费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企业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消费者缺乏足够好的收入预期,很难拿出大量现金进行旅游消费。


从中长期看,旅游行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萧条的领域。
不到2030年左右,旅游行业很难进入下一个增长周期。
对于旅游产业链来说,最近几年更适合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等待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到来,更多的消费者提高了收入,才会加大旅游消费。
旅游行业的高利润期往往产生于经济周期的末端,即高速增长期到泡沫触顶的阶段。
这一次短暂的旅游复苏,可能会在短期内迎来一波游客,但很难持续,更多的消费者对自身可能会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增加储蓄或投资,而不是尽情的消费。
旅游行业的各大产业链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秩序,新企业很难在其中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除非开启下一轮的增长周期和技术变革,比如当时代进入大多数人收入高速增长阶段,旅游企业将VR/AR佩戴设备加入到产业链里面来,提升游客的出行质量,现在看来这些变化遥遥无期。
与其期盼旅游行业的大爆发,还不如幻想2070年的元宇宙幻梦。
旅游行业已经进入凛冬大约3年,未来还将继续艰难下去。
昨天突然放开出行规则,不会带来旅游的繁荣阶段,没有那么多人有钱投入到旅游消费了。
6月份上海恢复社会面运行,消费领域也没有出现报复式消费,全社会都在进入谨慎考虑风险的阶段。
上海的情况如此,全国大致也是这样。
今年很多旅游产业链的企业、餐厅都经历了史诗级的冰点,例如黄山在几个月的时间没什么客流量,许多餐厅不得不关门,景区的门票收入大幅降低。
2022年还在进行旅游消费的人群,往往是一些拥有比较强的消费能力的一群人,部分已经结婚,拥有自己的小金库。
伴随疫情的影响,江浙沪和华南旅游板块式微,新疆则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计划出行列表中,这部分游客通常是中产以上水平,拥有一定固定资产,但他们能够给旅游企业贡献的消费有限,通常他们会将钱花在机票、酒店、餐饮、油费、租车上,旅游企业更多的利润通常来自于团队游。
面对游客数量大幅度下降,消费有限,部分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如果现金流撑不过10月份,可能会出现一轮倒闭潮,且这轮倒闭现象大概率不会被社会面发现,他们的规模比较小,具体业务零零散散,没有被媒体大规模报道的新闻价值。
因此,部分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可能会悄悄消失,不经意间,也许景区餐厅老板,机票代理,民宿掌柜变化角色,被时代变化的趋势推向其他行业。
旅游行业的多家头部企业可能会因为现金流保持健康的状态,依然能留存到下一个增长阶段的到来。
对这部分旅游商家的高管和老板来说,可能是一个好事,暂时可以尽情的“躺平”。


在企业发展上不犯错,保持原有的业务模式,就基本上领跑大部分旅游企业了。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利好消息出现后,多家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单日涨停,这仅仅是媒体营造的气氛所致,并非真实价值预期,如果谈及真正的企业价值,那就是暂时缺乏价值,因此,旅游行业的短期上涨不可持续,也许半个月后重新回归真实价值。
通过AI风险控制系统RiskRaider风险雷达,我们一起借助AI大脑看看两家比较知名的旅游企业的实际风险状况。
#迪士尼









#马蜂窝










接下来几年,旅游行业暂时只能被抛到社会面的边缘,不会成为资本、政策、媒体的主角。
因为,在接下来的15年,工业4.0才是唯一的经济主角。
当光伏、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中药、创新医药、AI等领域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这些企业的员工才有更多的钱进行旅游消费,此时,旅游行业才能再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
但此时的旅游行业也必定脱胎换骨,游玩方式和居住体验可能会完全不同,游客的消费能力也和过去完全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开心吧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GMT+8, 2025-4-9 18:35 , Processed in 0.10154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