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吧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回复: 1

国产电影《十二公民》解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3 19: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1957年拍摄的的电影《十二怒汉》,剧本本身选择的话题很独特,故事自带加分属性,电影中的演员演技也在线,所以两版电影都十分精彩,推荐找原片看一下。
电影基本剧情是十二个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讨论一桩谋杀案。电影90%的场景都是在一个房间,但却成就了非凡的口碑,可见其独特之处。
两版电影开始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美国有陪审团制度,并且一级谋杀案(特殊情况谋杀,例如谋杀对象为警察、法官、证人;多重谋杀;虐杀等极端谋杀)需要所有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才能做出裁决提交给法官,所以剧情基本可以代入现实;中国并没有陪审团制度,所以以法学院学生补考西法的形式,组织模拟法庭,由学生家长来扮演陪审员,帮助学生通过补考,以此为引引出剧情。
《十二公民》电影第一幕
随着新闻讲述的背景声,画面重现了案发情形,北京市某旧居民楼,一位中年人被刺死,行凶者杀人后慌忙逃离,楼下七十多岁的老人听到动静步履蹒跚地去开门看发生了什么,随着城铁呼啸驶过,凶手逃出大楼。
经过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身份为富二代,死者为其亲生父亲,一位来自河南遗弃过孩子的农民,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
只要涉及到伦理,放到全世界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这个杀人案又叠了两层buff,富二代和遗弃孩子的穷人父亲。假设社会上真的有这样的新闻,人们难免要吃吃瓜。电影中也一样,案发后相关新闻和视频很快10万+,然后在警方调查后,人证和物证比较充分,但检察院做出了存疑不起诉的决定,瞬间buff叠满,司法机关这一通告,简直就像往油锅里浇上一勺冷水,更加剧了人们在各个媒体的讨论,成为社会热点,高校的法学院也都在讨论这个案例。讨论的主要话题想必各位都能想到……
电影第二幕
在学校西法补考的模拟法庭上,学生们各自扮演法官、控方律师、辩方律师等角色,陪同的家长扮演陪审员,随着扮演辩方律师的一位美女学生的发言结束(这里认为不太严谨),老师宣布下一环节需要扮演陪审员的十二人,进行讨论,并且达成完全一致的有罪或无罪结论。



扮演辩方的女同学



最重要的几位角色,半隐藏的何冰老师无疑将是主角(瞅瞅4号的小表情,哈哈哈哈哈)

电影细节还不错,此时的坐姿其实呼应了后边各自展露身份后的形象。
何冰老师时隐时现与其剧中身份也有对照关系,带草帽的7号,姑且称为超市路飞吧,在这一幕也有露脸,一直在附和老师的话,表示绝对配合,与小学生家长群的情景很相似……
第三幕
正式场景开始了,十二位陪审员要去学院专门准备的一间仓库来讨论陪审团意见,这里说明一下,1号的身份是是学院的学生,最为熟悉规则,扮演陪审团的团长。大家边走边聊,其中3号高谈阔论,一件调查清楚,在社会上发酵一段时间的新闻,现在还不开庭审理,简直是浪费社会资源,其他家长觉得还涉及到孩子们毕业,更是多此一举,赶紧讨论通过就得了。4号一脸社会精英的样子,路上一直在打电话,到了仓库在大家开始讨论规则和案情时也一直在摆弄平板。
依次落座后,1号团长提起了举手表决,瞬间十一位表决嫌疑人有罪,表决无罪时只有一人举手,大家把目光集中到8号何冰老师身上,除了社会精英4号和八神气质5号低头忙各自的。剧情进入一个小高潮,摇扇子一口京腔的10号立马站起来“瞧见了吗,哥几个,这就是中国,嘿”,超市路飞7号依然在附和“中国人就是不抱团啊”,一唱一和间逐渐开始区分出了立场,3号韩童生老师,真的像是一个老市民,并且非常贴合出租车司机的身份,热情或热血、八卦,对自己的看法坚信不疑。8号何冰老师瞬间成为焦点,而他给出的说法是,我就想讨论讨论,“这都11票有罪了”。
言外之意,他再投有罪,讨论直接结束。这句话很重要,有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发声,大家都顺着多数人的观点走,最终结果必然是盲从带来的恶果。
这里1号号召大家讨论讨论,作为参与其中的法学院学生,合情合理。而7号代表大多数人说出决定并不草率,一是经过“深思熟虑”,二是司法机关有调查案卷,新闻媒体有报道案情前因后果,此时渐入正题。
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比较一致,死者,河南的一个农民,多年前妻子离家,抛弃儿子,坐了十三年牢;儿子被收养后成为一个富二代,面对亲生父亲寻亲后一次次的敲诈,怒而杀父;虽然生父满身缺点,但子弑父终归是确定和非常恶劣的,应当严惩。此时电影主要走向是面对一个问题看似两个立场,其一为十一人认为案情明确,应当作出有罪表决,另有一人做出无罪表决。
其实暗中还有一条线,就是这件事是否需要再讨论,此时其他人都是以帮助学生补考的立场来看待这次讨论,抓紧时间走完流程,学生通过补考就行了。虽然1号表示同学们都是熬夜写的论文,该讨论还是要讨论一下,但接下来面对其他人不遵守顺序发言,暴躁争执时,也明显动怒不耐烦了。其实此时的1号,也是站在一场模拟,一次考试的立场来参加这次讨论,唯有8号何冰老师,不管这人是否真的有罪,但是觉得应该讨论一下这件案子。
电影其实在这里处理的很好,于无声处惊雷,何冰老师,说出就是想讨论讨论,面对其他人质问为什么觉得嫌疑人没罪时候,尴尬腼腆回道“我不知道”。这时候其实已经把电影最大的底牌掀开了,[面对与自己无关,远方其他人生死攸关的事,是否要严谨对待]。



眼睛向下瞟了几次



说出这几个字时候是闭着眼睛的,有些话必须要说,但是又很为难

大家面对虽然看似腼腆但实际执拗的8号,决定按顺序表达自己观点来说服8号,从而达成十二票投有罪,一致通过,将决定交给学院,让学生们通过考试。
此时情节开始紧张,原本投有罪的11票,开始有了内部的小分歧。
首先是京腔10号,从嫌疑人和被害者以及嫌疑人养父都是外地河南人的身份来讲述,外地人素质低,与11号河南保安小伙起冲突,同时10号这番地域言论也引起5号八神哥反感。
待1号团长将讨论拉回正轨,2号眼镜哥开始发言说观点,打着哈哈讲自己想法,一堆废话总结下来就是大家都不容易,我觉得他有罪。…………
随后3号的哥发言,讲述着警方通告以及媒体的报导,把梳理好的逻辑和证据讲述一遍,信心满满地总结道“铁证如山”,不过有一说一,他的讲述有理有据,确实有一定说服力。
之后轮到4号精英人士发言,非常客观陈述警方的调查证据,包括证人证物,楼下证人老大爷所叙述案发时间没问题,证物没问题,同时嫌疑人不在场证明完全无法证实和采信,属于非常有力的控方陈述了,正待继续说被亢奋的10号接茬打断了一下,结束发言。
5号八神哥酷酷的来一句“我绷会儿,下一个。”轮到6号三大爷,三大爷提出一些间接证据表明作案动机,并且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医生,虽然与傻柱结论还是不同,但是赞赏傻柱对生命看重的态度。
过程中给到7号镜头,7号一直在抠牙,轮到他自己发言时候,从证人讲述嫌疑人之前一直对被害人不满切入,中间4号精英人士有补充时候再次被激动的10号京腔打断,其实这里3号的哥、7号超市路飞、10号京腔,立场和看法算是可以自成一派,三人从态度和立场出发,觉得一个外地的、忤逆生父的,就是有污点,做什么事都不奇怪的人。
此时5号八神哥被不着边际的10号言论整的绷不住了,起身要干他,1号也受不了这些非专业人士的胡搅蛮缠,终于爆发,一度不再关心他们的发言。
8号何冰老师发言再次被10号打断,在听到10号京腔说浪费时间,答案明显,不要吹毛求疵时,愤而拍案,这其实跟何冰老师扮演的职业有一定关系,不过生活中也不乏这种为真理而较真的人,而且很快,还会有人站出来为真理而较真,经过何冰老师怼10号,逐渐让大家开始正视这次讨论,这不仅仅是关系他人定罪与否,也关系自己子女将来人格成长,和国家法治建设。1号学生哥和4号精英人士有所动容,旁边3号略带轻蔑地抓起水杯灌了一口。



4号精英人士不再摆弄平板,欣赏地看了一眼8号何冰老师

接下来4号没想到大家会转而吃自己的瓜,此时进入第二个小高潮。
8号何冰老师在讲述观点时候认为今天扮演辩方律师地女学生(第一张截图中的美女),并没有尽到律师责任,突然意识到4号表情有变化,赶紧道歉,大家才意识到4号可能是女学生地父亲,随着7号八卦“干的”,大家表情都精彩了起来,中年社会精英人士和青春靓丽大学生不得不说的故事在每个人脸上浮现(还是除了5号八神哥)。


轻松片刻之后,剧情又进入一波紧张环节,针对关键证人和证物,8号提出质疑,被其他人反驳,这时候8号突然掏出一把与案发证物几乎一模一样的刀,从这里开始,准备进入焦点环节--要不要质疑证人证物,从局外人看来是否要质疑可能并不重要。
但真正代入剧情后,这点很重要,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警方和检察院发布的东西就可以直接采用吗?是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此时各自阐述观点被彻底打断,剧情进入了一波大高潮。
人物也逐步清晰又一次展现了各自立场。
目前1号一直在旁观,但是有自己结论,2号随波逐流,3、6、7、10、11、12号不会去质疑官方和媒体的报道,5号是带有厌恶,因为厌恶所以不轻易下结论。9号一直没有机会发言,但马上将进入他的高光时刻。
在观点之争,矛盾不可调和时候,8号何冰选择赌一次,赌人性的光辉,总有人跟他一样重视生命的,这次是9号老爷子站出来支持,与8号一起逆着人流和舆论,希望能给嫌疑人一次洗刷罪名的机会,他可能是杀人凶手,但是还是要在舆论的大浪拍打过来时候,思考他是否有可能不是杀人凶手。
因为8号有了同盟者,其他人被迫彻底被拉入讨论中,必须要辩论清楚案情是否有疑点。
这时候就要直面冲突,必须要对证人和证据再一次梳理,证词和证据是否确凿可信。
而在开始正式讨论证词后,疑点开始浮出水面,1号证人案发现场楼下老爷子听到杀人过程,2号证人铁路对面楼女士透过行驶的列车看到案发过程,引出一个冲突,列车行驶中,近距离产生的噪音,是否会导致楼下1号证人老爷子根本听不清案发现场对话,随着5号八神哥讲出自己蒙冤入狱的经历,当即反水表示万分之一几率落到当事人头上就是百分百的灾难,有罪和无罪之争又有了微妙的变化。
有第一个疑点,很快就发现了第二个,同样是1号证人楼下老爷子,根本没有能力在15秒时间内起床开门看到嫌疑人,至此1号证人所有证词均被质疑。此时有罪和无罪投票比例终于打平6:6。
此时屋内开始滴水,随着一道闪电,滚滚雷声,外边开始落雨,似乎预示着人心和案情地走向。屋内光线变暗,讨论也被迫暂停。
在打开灯后,桌子和座椅周围明亮起来,讨论继续,第三个疑点也出现了,凶器为一把弹簧刀,刺入角度为向下向内,而嫌疑人身高低于被害人,只有反手握刀才能造成这种伤口,而侧跳弹簧刀的特性,并不适用于这种手法。
随着讨论越来越焦灼,7号超市路飞也反水,投出扭转对比的一票,而其理由是厌烦了无休止的讨论,原因后边一并分析。
此时再一次投票,比较边缘和摇摆的12号也改选无罪,同时团长1号学生也改选无罪。这里我个人认为很重要,原因一并放最后。
此时剩余三位仍旧投有罪票的分别是10号京腔,3号的哥,4号精英人士,一直充当胡搅蛮缠的10号,犹如受伤的小兽,也像地主家傻儿子突然被扔到大街上,崩溃了,也看清了自己虚张声势的脆弱,不敢面对的阴暗,颓唐着改选无罪。
4号精英人士其实是最强有力的有罪控诉人,因为他与8号何冰一样将逻辑,不同之处在于经商多年的他从数据出发,有时候我们与他很相似,1.概率极小可以看作不成立;2.强有力的事实可以击败不够确定的事实。
但这两点无法适用在审判当中,我之前并没有感觉上边两点有什么问题,但是,但是与剧中角色一样,缺少更深入的思考,这两点有漏洞,而且在某些方面漏洞巨大,更谨慎是我需要进行的自我反思。
但最终辅助证据让4号认识到,2号嫌疑人,对面楼目睹凶案的女士与他一样是常年戴眼镜的近视患者,在晚上并不能清晰看清案发情形,合理的怀疑,让4号改变自己的结论,认为在表决中不应当定为有罪,改选为无罪。



不轻易动摇自己的决定,也不囿于自己的错误,清晰且有决断

3号是最顽固的有罪论者,甚至在各种证据站不住脚后,宁可选择用耍赖的方式,也不更改自己结论,他的特性来源于曾经的经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比较固化了,在他的想法里,子不能逆父,他一直为自己作为儿子的“合格”而骄傲,也因为自己作为父亲被冒犯而愤怒,全剧中他的情绪一直在这种骄傲和愤怒中切换,但最终儿子的照片,儿子的一去不归,失去亲情的痛,击碎了他的信仰,嘶声痛哭中改选无罪。
至此全部统一选择无罪,需要重新梳理证据,寻求真相,全剧也基本告终,末尾比较温馨,云散天明,大家走出会议室,世界变得美好,8号何冰掉落的证件是检察官证。
下边说一下几个有意思的点。
关于角色分析


  • 超市路飞7号投出扭转局势一票,因为他不是家长,只是学校门口超市老板,整体被11号保安追着驱赶,因为畏惧监考老师被拉来凑数,他知道人命重要,但生活的重担,不容他用大把时间来谨慎对待别人的生死大事,这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深入参与社会治理的关键,扛起一个家或者自己的生活已经狼狈不堪,哪怕会引起社会改变的一些事,比如扶不扶,江歌案等,有心力吃瓜,也觉得应该更严谨,但是没有精力去深度参与。
  • 3号和10号,或由于私利受影响,站在自己立场,或由于人生经历,总是顺着自以为的结果,然后去探寻过程,这必然导致整个过程和结果都是扭曲的,偶尔的巧合能对应,并不能改变这是完全错误的方式。
  • 8号作为表率,坚持审判的严谨公正,“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有罪”,哪怕逆风前行,也要守住法律严谨的底线,坚持程序公正,我认为这样的人,对保障社会运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普通人,意义重大。
  • 1号学生,同时也是陪审团团长最有分析价值,个人以为他代表着年轻人,所有的年轻人,甚至说是国家的未来。他有知识有文化,也受过高等教育和逻辑训练,崇尚秩序,追求公平公正,但是缺乏社会经验,也没有足够阅历,信念并没有很坚定。一开始他支持有罪,因为他看到了警方出示的调查结果,但是作为准专业人士,他并没有跟随8号何冰质疑证据,我感觉他是受到舆论裹挟,直到票数过半,所看到的证据被推翻大半,他改选了投票,但此时最关键的目击者证据还未推翻。作为一个还未进入社会的普通人,他超越平均线的,作为一个法学生,他还有所欠缺,需要成长。
整体电影分析


  • 电影整体秉持原作通过舆论裹挟、独立思考、尊重生命等切入点,展现人性光辉和平凡人的伟大之处,是一部佳作,同时本土化地植入了关于儒家孝道、精英、土著、小商贩、蒙冤入狱等具有本国特色和曾经社会热点的话题,个人感觉既是成功之处,也是未达巅峰的短板,好的地方在于启发人们重新去看待曾经相关热点,并引以为戒,从其它角度思考问题;缺点是这些特色鲜明的人物,有一些喧宾夺主,原版《十二怒汉》比较纯粹地从人物性格而不是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角度推进剧情和思考,职业或经历的标签一旦先扣上,太显眼了,反而不能让人代入“人”的共鸣。简而言之,职业标签有点掩盖“公民”所带来的意义。
  • 我对于编剧和影视导演纯粹外行,但是主要剧情围绕一张桌子来进行,还能这么深入人心,感觉立意很高,立意能引起人不断层层思考,逐步深入到核心;同时编剧设置案情抽丝剥茧也很合理,在合适的时机披露与之前相呼应的线索,可能对于写作或者编制剧情很有用;另外外界环境变化,光线的变化感觉很舒服合理;最后是运镜,与原作不同,《十二公民》空间扩展的比较大,用的仓库为场景,这带来很多俯拍和中距离镜头的拍摄;原作《十二怒汉》以狭小的办公室为背景,很多镜头都是怼着脸拍的。个人感觉前者能看到更多肢体语言,增加了人物互动;后者对人物面部表情和肢体细节要求比较高。

总结就是个人感觉不错的主题,拍摄的影片也都非常精彩,推荐观看原片,我文笔拙劣,只能抛砖引玉,相信看原片感觉会有大大不同。
另外就是二者豆瓣评分差异很大,中国版《十二公民》7.7分,美版《十二怒汉》9.4分,我个人不太明白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如果有研究过原片的人,可以帮忙解答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3-23 09: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位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开心吧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GMT+8, 2025-4-7 09:02 , Processed in 0.19117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